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?我接触的业界同仁一致认为:回归文本,认真阅读,有选择地背诵,培养学生熟练、准确、规范而有文采地运用母语的能力。在这一过程中,含英咀华,加深理解,吸收文本营养,潜移默化升华学生的境界,促进他们人格的养成。
遗憾的是,虽然有此共识,可是登上讲台后,多数的语文教师并不这样做。他们将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,架空分析,在字里行间寻觅关键词、知识点,不厌其烦反复强调。一节课下来,很少阅读课文,更谈不上对优美文段的鉴赏与背诵。一些学校领导也对这种方法表示赞赏,说是重点突出,认真细致;而引领学生阅读、鉴赏、背诵的教师则常常被视为偷懒。
结果,一本书讲完了,学生心里空荡荡的,不知道学到了什么。语文课成了“空壳”。进入高三后,基本不再读书了。每个学生购买数十套模拟试卷,瞄准“现代文阅读”题,如法炮制,狠狠训练。
他们知道这样做无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,可为什么“明知故犯”呢?因为高考试卷中的“现代文阅读”题就是这样,不依样画葫芦就会丢分。看那“现代文阅读”题,也真叫人挠头。命题人不知从哪个旮旯里扒出一段艰涩隐晦的文字,或让你说出某句的深层意蕴,挖掘生活哲理;或者让你说出某词与某句有什么内在关联,这种关联对全文有何作用;或某句隐含了作者什么意图,如此等等。
面对这样的题目,广大语文教师叫苦连连:“太可怕了,即使让学生反复训练也很难得分,谁还敢天天读书?读得滚瓜烂熟,卷子上没分,白搭!”无奈与愤懑之余,好在每次模考,教师手里握有标准答案,可以临时应付,否则岂不成了“大迷糊教小迷糊”?
类似试题连命题人也偶有迷糊的。有一个真实故事:有人将一套“现代文阅读”题拿给出题人做,但出题人却说“这是我去年出的题,答案我没有带”。离开标准答案,连命题人也说不上来。
作家周国平曾说,朋友的孩子拿着他的作品《面对苦难》,要他按语文考卷要求进行“阅读分析”。结果周国平只得了69分。孩子嘲笑他“你比我还差,我得了71分”,弄得周国平啼笑皆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