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文化里的胎教与优生一一罗元恺

久久百科 604 0

计划生育是我国当前的国策,目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(编者按:现在政策已经改了),故优生优育受到普遍的重视。

我国两千多年前已经注意到优生优育的问题。《晋语》指出:“同姓不婚,惧不殖也。”《左传》也说:“男女同姓,其生不蕃。”古者聚族而居,同姓基本是同一氏族,具有较亲密的血缘关系,近亲结婚,对优生优育会有不良影响。

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对此已有所认识,故提出上述警惕和禁止之言,以告诫人们须慎重处理,以免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。现在我国《婚姻法》规定“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”。时代虽不同,规定的方法和内容不完全一样,但意义是相同的。

“胎教”一说,也是为了优生优育,其内容更为具体。主要是指妇女妊娠以后,通过母体的思想言行和注意所处的环境对胎儿进行早期的教育。胎教之说,据有文献可考者,最早见于汉初戴德所编著的《大戴礼记》(约在公元前70年左右)该书《保傅篇》说:“易曰:正其本,万物理,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,故君子慎其始也。春秋之元,诗之关睢,礼之冠婚,易之乾坤,皆慎始敬终云尔。素成谨为子孙,娶妻嫁女,必择孝悌,世世有行仁义者。如是则子孙慈孝,不敢淫暴。党有不善,三族辅之,故曰: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,狼虎生而有贪戾之心,两者不等,各以其母。

呜呼,戒之哉!无养乳虎,将伤天下!故曰:素成胎教之道,书之玉版,藏之金匮,置之宗庙,以为后世戒。青史氏之记曰,古者胎教,王后腹之七月则就宴室,太师持铜而御户左,太宰持斗而御户右。比及三月王后所求声音,非礼乐则太师缊瑟而称不习;所求滋味者,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曰:不敢以侍王太子。”又说:“周后妃妊成王于身,立而不跂,坐而不差,独处而不倨,虽怒而不詈,胎教之谓也。”

这是要求孕妇从精神意志、饮食及生活起居等多方面注意,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。胎教的理论及其哲学观点是“慎始”,胎儿是人生之始,具有接受母体所传递信息的能力,故母体应作出模范作用而加以启发之。其后刘向写的《列女传》也有相似的记载(约在公元前30年左右)。

内云:“太任者,文王之母。太任之性,端一诚庄,惟德之行。及其有娠,目不视恶色,耳不听淫声,口不出敖言,能以胎教。……古者妇人妊子,寝不侧,坐不边,立不跛,不食邪味,割不正不食,席不正不坐,目不视于邪色,耳不听淫声,夜则令声诵诗,道正事,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,才德过人矣。故妊子之时,必慎所感,感于善则善,感于恶则恶,人生而有万物者,皆其母感于物,故形音肖之也。”

戴、刘二人所述,均谓胎教始于西周早期,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,可能汉初此说已很流行于世,故二氏均加以记录。胎教之说,自隋朝以后的医著多有采用。如《诸病源候论·妊娠候》说:“妊娠三月始胎,当此之时,血不流,形象始化,未有定仪,见物而变。欲令见贵盛公主好人,端正庄尹;不欲令见伛偻侏儒丑恶形人及猿猴之类。欲令子贤良盛德,则端正坐,清虚和一,坐毋邪席,立毋偏倚,行毋斜径,目毋邪视,耳毋邪言,口毋邪言,心毋邪念,毋妄喜怒,无得思虑,食无到脔,无邪卧,无横足。思食瓜果,噉味酸俎,好芬芳;恶见秽臭。是谓外象而变也。”

唐代《千金要方·养胎》节中亦有相类似的记载。《外台秘要·养胎法》指出胎教之理是通过“外象而内感”。宋代《妇人大全良方》设有《胎教门》,谓“胎教产图之书,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”。其后的妇产科医著亦多有论及胎教者。至清末之《胎产心法·教育宜忌论》对胎教的内容亦有扼要而系统的叙述。可见我国医学是把胎教之说加以继承下来并予以肯定的。

胎教虽有悠久的历史,但长期以来未能进一步加以研究和发展,甚或为人所忽视,以为是虚缈无凭。惟近年来却为中外学者所注意和研究。一些科学家证实胎教对胎儿确具有深远的影响,并从解剖生理学、内分泌、心理学等方面获得了根据。如近年来北京、南京、苏州等医学院合编的《医学心理学优生与胎教》一章,收集了不少资料。它首先指出:“健康的心理,完善的人格,虽然大多要靠后天的社会教育来培养,但不应忽视遗传因素和胚胎期的教育。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智力的发掘,人们逐渐认识到把儿童教育提前到胎儿期是有意义的。”

重庆医学院一研究小组对多动症儿童进行过调查,初步印象是这些儿童在胚胎时期,其母曾有较大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的过程。这种情况,我国两千年前的《内经》早已有所记载和论述。如《素问·奇病论》说:“人生而有巅疾者,病名为何?安所得之?岐伯曰:病名为胎病,此得之在母胎中时,其母有所大惊,气上而不下,精气并居,故令子发为巅疾也。”这说明儿童神经系统方面的病变(按:巅是指巅顶,巅疾,即大脑的病,如癫痫、躁动症等),可因母体妊娠期受过严重精神刺激而发生。

根据胚胎的发育情况,很早已能对一些刺激作出反应,《医学心理学》指出:“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怀孕第4周,受精卵生出一根头大尾细的神经管,能对直接的或间接的刺激作出反应。第8周的胎儿大脑皮层就已能粗略分层,脑细胞发育迅速,对母亲传来的信息较敏感。到第23周胎儿大脑皮层结构形成,脑发育基本定型,这是胎儿能够接受胎教的物质基础。”这充分说明胎教是有胚胎、解剖生理学根据的,是具有科学内容的。

1979年美国妇产科专家凡德卡创办了一所胎教学校,专教导孕妇如何对胎儿进行教育,认为4个月可以对胎儿用语言、音乐等进行教育,这可使其发育得更正常,出生后会学习得更好和比较聪明。

加拿大精神病学家托马斯·维尼写了《未出生婴儿的秘密生活》一书认为:“未出生婴儿在子宫中第六个月起就不是一个被动的、无思维、对外界不以为意的小动物,而是一个有意识、有反应、迷人的小人儿了”。因此,他认为“孩子的性格,部分取决于婴儿在母亲子宫中所接收的信息”。

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杰拉德·约特马恩医生对141名怀孕到分娩的妇女情况进行调查,其结论是:“母亲态度对婴儿有着极大的影响。”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基因往往载有早期人类遗传信息,即通常所说的多反射胎儿。这种对母体外环境作出敏捷反应的能力,正是通过多反射产生的。这与古人认为孩子所以和父母“形音相肖”有关。

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和氧气,是由母体血液通过胎盘供给的。有些学者认为母体情绪变化会影响激素分泌和血液化学成分。积极的情绪会使血液中增加有利于健康发育的化学物质,而消极的情绪则会使血液中增加有害于神经系统和其他组织的物质,这是孕妇情绪的变化足以影响胎儿性格的一种物质基础。

前不久,英国心理学家欧德思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尝试,在一位孕妇腹部放置一个耳机,以便向孕妇体内的胎儿播放音乐,结果胎儿竟对音乐作出迅速反应,随着音乐而有翩翩起舞之象。加拿大一位青年乐团指挥鲍里斯·布罗特对某些短小的乐曲,不看乐谱也能指挥演奏出来。追究原因,这些乐谱正是他的母亲怀孕时所经常练习者。

上述事例,都说明胎儿对音乐是敏感的,相反孕妇若在妊娠期间遭受恶劣的严重刺激,会给胎儿带来病变。美国有一个17岁的青年女子,婚后遭丈夫粗暴虐待,她生下的孩子第2天便夭折了。经解剖后发现婴儿胃部有三个溃疡点大量出血。弗尼医生解释说:胎儿在母亲怀孕期间过着一种极其恐怖的生活,母体的内分泌作用于胎儿引起溃疡所致。同样,吸烟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,过多饮酒也是如此,这是众所周知的。外国报道了不少例子说明,胎儿是会受母体的精神情绪和生活环境所影响的。

我国胎教之说,认为其机理是“胎儿禀质未定、逐物而变”,通过“外像而内感”的关系,给胎儿以一定的影响。一切事物的好坏,往往是从最早期便开始有其根苗,胎儿是生之始,是幼嫩的根苗,故在胎儿时期便要开始进行教育,以奠下良好的基础。这是根源于我国古代人生哲学“慎始”的思想,有良好的幼苗,然后才易茁壮成长。

胎教的内容,扼要地说,即妇女妊娠期要精神愉快,心绪宁静,节制七情,思想纯正,端庄朴实,说话文雅,阅读有积极意义和优美的诗文,不看淫秽或惊恐怪异的书刊、戏剧,不听淫靡的乐曲,口不出恶言及怒骂,不与别人争吵,多接触正直而有道德的好人,不吃平时未尝食过的食物,不吸烟酗酒及避免不良嗜好,勿登高涉险,避免跌仆受伤及过度疲劳用力,避免性生活等等。

《叶氏女科证治》从气血精神来解释胎教的机理,颇为中肯,叶云:“胎前静养乃第一妙法。不较是非,则气不动矣。不争得失,则神不劳矣。心无嫉妒,则血自充矣。情无淫荡,则精自足矣。安闲宁静,即是胎教。”总之,妊娠期应广泛地从思想、情绪、言行、生活、起居饮食各方面注意,给胎儿以良好而优美的信息感受。从今天实践上的报道和科学上的证明,胎教是有意义的。这一既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,有待进一步深入加以探究。

本文摘自《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(第七辑)·罗元恺论医集》,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,编著/罗元恺。

标签: 胎教大全